· ·设为首页 ·加入收藏 ·网站地图 ·会员中心 ·取回密码· | |||
|
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您现在的位置: 四川省达川中学 >> 文章中心 >> 科研|文化 >> 教育探索 >> 文章正文 | 今天是: |
中国历代教育家有关问题意识的观点 | |||
作者:www 文章来源:www 点击数:1847 更新时间:2011-7-15 |
|
||
1、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 释义: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也是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在《论语季氏篇第十六》中他有这样一句话“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”。这“九思”从视听感官、面部表情、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规定了君子的言谈举止,教会我们在学会做人、学会做事、学会超越自我方面做得更好。 君子视思明。意思是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。为人要分得清是非,辨得明真假,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,看事物要眼界要开阔。要做到站得高,看得远,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。“视思明”告戒我们:看人要看其表里,看物要看其本末,看事要看其始终。具体操作起来,就是注意集中精力看,利用各种条件看、利用“外眼”看;多角度、多侧面地看,有所侧重地看,运用分析、比较、综合、归纳等方法,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,由近及远,由表及里,由一般到特殊,由现象到本质。 君子“听思聪”。意思是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。要听清楚,就要多听多想,不要听风则雨,要听以致用。即要善于倾听,还要做到博采众长。“听思聪”告诫我们:听要体现刚正大气,切不可苟苟且且,也不可以以获取小道消息为乐,尤其不可以那些望风扑影的市井闲话为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。要达到“听思聪”的境界,就必须听大事,听从正确的,千万别偏听偏信。 君子“色思温”。意思是对人的态度脸色要表现出温和。要使态度平和、文雅,必然需要心态平和。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,态度端正,言辞谦和,行为谨慎,不到处捅漏子、闹矛盾、犯错误,才能避免受人指责怨恨……这些就是一种好品质。 君子“貌思恭”。“貌”是外在形象,“恭”是谦恭,意思是做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,容貌要想到谦恭。一举手、一投足是行为,也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修养的反映与表现。真诚待人,就要无论贵贱;对人尊敬,就需要懂得谦和。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,温文尔雅,待人以礼,是国人千百年来的外在形象。做人就要做到修身养德,文明谦逊,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举止文雅大方,礼节得体,交往中礼让周到,风度翩翩,不卑不亢。 君子“言思忠”。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说老实话、说忠诚的话。做人要学会说话,懂得说话,什么时候该说话,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。要言行一致,说出的话,掷地有声。 君子“事思敬”。意思就是要很庄重地去做事,这里“敬”是指敬业的意思,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,都要全情投入。“事思敬”就是说做事要专心致力,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要敬业。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,只有仔细思考,周密准备,态度认真,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。 君子“疑思问”。意思是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。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,就要钻研,钻研了就会发现问题,所以唐朝的教育家韩愈在《师说》里说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”,他告诫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,不要不懂装懂,不懂装懂反倒害己害人。要有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态度和“打破沙锅纹到底”的精神,多实践,要善于借助各种工具来查找处理问题的办法。不耻而下问,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,也是做学问、为人处事不可缺少的。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:“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。”这话实际上就是说,能抓住问题并及时向人们提出问题才是聪明的表现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:“什么是学问?就是要学会怎么问,就是学会思考问题。”所以在漫漫学程中,应该不断地有所疑惑,有了疑问,才会想到发问,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。要善于好奇、疑问和多问,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、不断地思考问题、不断地解决问题、不断地进步。人之所以为人,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,就是要善于用脑子,有了疑问就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,所以不问是不行的。 君子“忿思难”,这里“忿”是发怒的意思,“难”后患的意思。也就是说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,要学会三思而后行,学会忍让。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,人们会常常发生情绪用事或感情用事的现象。人发怒时,是感情战胜了理智,难以自控,往往律事不周,极易出错。因此要加强情感修养,提高自控能力,力争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。 君子“见得思义”。意思是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。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,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,在利益面前,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。“见得思义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千百年来一直推崇。孟子说:“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兼得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。在孟子看来,义比生命还重要。古有“受人滴水之恩,应当涌泉相报”的说法,讲的是不能忘恩负义,现代社会提倡感恩教育,旨在贯彻民族之大义。“八荣八耻”中“以诚实守信为荣,以见利忘义为耻”这是对现代“义”字的最佳诠释。 将有疑问去求解决上升到君子之行,可见孔子对质疑行为在学习中的重视程度。他又说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(《论语公冶长》),因为只要学习上有疑问就要问,不论地位的高低贵贱,学问的深浅高低,即使地位高学问深,不懂也要问,甚至想地位不如自己高学问不如自己深的人求教,这没有什么羞耻的。他还说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”(《论语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求知的方法谈了许多,其中对质疑求教作用的阐述很深刻,值得后学者学习借鉴。这也是古代看到质疑在学习中如此重要的第一人。 2、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。 3、言必有三表(准则),何谓之表?子墨子言曰:“有本(溯源)之者,有(推究)之者,有用之者” 4、心不使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,雷鼓在侧而耳不闻。 5、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,不可知之事,待问乃解。 释义:意思是不用学习就自己通晓,不问问题就自己知道解决的办法,从古到今这么多的事,还没有过这样的(事情)。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,认为学习不提问就不可能解决疑难问题,也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。 6、不目见口问,不能尽知也。 释义: 7、《书》曰“好问则裕”。 释义: 8、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。 释义: 9、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,清流惮于清风。 释义: 10、善待问者如撞钟,扣之以小则小鸣,叩之以大则大鸣。 释义: 11、善问者,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(树枝交界处成结的地方)。 释义: 12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 释义: 13、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 释义: 14、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 释义: 15、智莫大于阙如,行莫大于无悔。 释义: 16、好问则裕,自问则小。 释义: 17、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。 释义: 18、于不疑处有疑,方是进矣。 释义: 19、不能则学,不知则问,虽知必让,然后为知。 释义: 20、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 释义: 21、问之不切,则其听之不专,其思之不深,则其取之不固。 释义: 22、知不足者好学,耻于问者自满。 释义: 23、学问思辨,四者所以穷理也。 释义: 24、杨应之学士曰“后生学问,聪明强记不足畏,惟思索问寻究者为可畏耳”。 释义: 25、我否子亦否,我然子亦然。然否苟由我,于子何有焉? 释义: 26、学贵知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,疑者,觉悟之机也。 释义: 27、学人不疑,是谓大病。惟其疑而屡破,破疑即是悟。 释义: 28、有疑思问。 释义: 29、为学患无疑,疑则有进。 释义: 30、学源于思,思源于疑,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 释义: 31、什么是学问,就是要学会怎么问,就是学会思考问题。 释义: 32、读书要懂,先求不懂。 释义: |
|||
文章录入:sanzyh 责任编辑:sanzyh | |||
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|
||||||
| 网站地图 | 版权申明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会员中心 | 取回密码 | 友情链接 | 管理登录 | | |||
|